返回

沉醉的黄丝绢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增大
缩小
第十六章(1/11)
        第十六章

        晚饭后只要天气好,倪潇儒不用在医院值班也不去学校的时候,两人就牵手来到小屋,过后再由倪潇儒送她回家,这差不多已成固定模式。进得小屋后两人便各做各的事,严文丽先是批改作业,尔后便是备课,这里清静没干扰,遇到问题还好和潇儒作个探讨。她现在带的是六年级,这些学生已有很好的思维能力,求知欲特别强,因而她对自己的备课内容,在知识性方面力求做到更加广博开阔。她佩服潇儒文字功底的坚实和知识积累的深厚,时常向他问这问那的。为了文丽备课方便,倪潇儒便从家里搬来许多书籍资料,包括地图字典都一同搬来。这一大批东西都是从他念书时开始收集起来的,上面布满了杠杠和标注,还做有夹页,上面记着索引页码。对严文丽来说真是如鱼得水,碰到把握不清的词语概念或出处,她便可随手翻找这些资料,如此一来,不但弄清了词语概念,还了解了许多不曾知道的典故,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,既巩固了已学过的东西,又获得了新的知识。这让她深切感知,孔子所说“学而时习之。”和“温古而知新”这些话的哲理真谛。还有《容斋随笔》的作者,南宋翰林院学士洪迈,他读《史记》不下百遍,每次都有新获,因而他说“旧书不厌百回读。”说的也是这个道理。同时,她也明白了潇儒在知识面为何会那般广博的。她讲课既紧扣课文,但绝不照本宣读,总能适时揉进一些课外知识。班上学生最喜欢听她讲课,说严老师上课就像讲故事一样,很好听的。她虽然从教时间不长,但却获得了“优秀青年教师”的称号。

        倪潇儒仍在继续研究整理那批药方,就象他爸爸当年做的那样。现在他对治疗胆结石病已较有把握,疗效稳定且可预期,使得他能从容地腾出手来研究新的课题,他已把研究重点转到那些治疗肝病的药方医案上。药方上的有几味药名用的是民间俗称,他查遍了现有的药典但没能查到。他转而查其它找相关学科的典籍,像植物学、动物学、矿物学都查过,可就是查不到。不得其名就难得其物,不得其物就无从知道它的成分和药理药性。他只能扩大范围继续查找,凡是能想到的地方,哪怕就是搭点边的也不漏过,可仍然得不到一丝稍有价值线索。这时连他自己都有点茫然起来,自己就像站在一片莽莽的原野中,去寻找一棵连自己都不曾见过的小树苗。它或许远在你的视线之外,也可能就在你的脚下,只是你此时还浑然不知。下一步该做什么呢?当然是继续寻找啊!希望就孕育在坚持之中。即便是偶然,那也是因为锲而不舍才得到的。后来,他是在论述民俗一类的书本里找到那几个俗名,他高兴得直奔图书馆,进而又找到产地,再回过头查找相关学科的典籍,这才对上了号,绕了个大弯子才到了那个想去的点上。这样绕来又绕去的,虽然白费了不少时日,但比起他父亲当年来可要省事多了。因为他父亲需要别人帮他破解的难题太多了。

        那几样植物和矿物原本是很少用来入药的,所以就连那家号称最大最全的药铺也没有。药铺里没有的药,他就自己想办法去弄回来,再把它们加工成碎片或碾成粉末,然后单独包成一个小包交给病人,与在医院里所配的其它药一起煎服。这一小包药是他自掏腰包的,价格虽是极便宜的,但疗效奇特,这就是中医的魅力之处。不过他为此所花费的时间倒不少,但他从不向病人道明此事,就是王院长和自己爸妈面前都不曾提起过。那些病人一直以为这是医院里配的药,因而就没有那种欠着人情的心理负担。有时遇见特别疑难的病人,必须随时掌握病情,而那药又得按时间按次序入罐,为了能让药发挥最好的疗效,他干脆自己动手熬药,然后交与病人服用。现在小屋里又多了许多处理中药材的器具,象切割用的小铡刀,碾压粉碎用的碾轮,月牙铁槽,研粉用的小石磨,熬药用的陶罐电炉,还有一大堆的瓶瓶罐罐之类的东西,全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