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沉醉的黄丝绢

首页
关灯
护眼
字体:
增大
缩小
第十七章(1/11)
        第十七章

        现在医院里人气最旺的就数中医科,而中医科最忙的当属倪潇儒了。中医科虽同时有那么多人在坐诊,但除了那些变着法子泡病假配补药的假病人,真想看病的人一般都愿意找倪潇儒。尽管他偶尔也有依着病人的意愿开药的情形,但绝不出格,还是能把住分寸的,那些不着边际的药他还是不开的。此时,医院的人都不知道倪潇儒已有女朋友,倪潇儒自己从不说这事,严文丽也从不去他医院。严文丽妈妈向来讨厌那些无聊的闲言非语,不喜欢背后饶舌,知道那语言如同针和线,一不留意就会钩出是非来,只知管好自家那三亩三分地,别的与己无干。又因古戏演的多,那些个台词都牢牢记着,戏中道得好“逢人且说三分话,未可全抛一片心。”她知道医院里是非多,一不留意,那是非就会找上门来。有些同事去了医院一下,回来便和同事吵个不休,说对方在某医生处说自己的坏话。现在倪潇儒又在那医院,因而她非但守口如瓶,还刻意回避。这样就连一向趋好花边新闻的袁胖都没能打探出来。以前严文丽妈妈一遇犯病,准找袁胖,有时也会捎带要一点参茸阿胶之类的补药。因为现在有倪潇儒,所以她就很少上医院去,都由倪潇儒替她打包带回,但那都是一些治疗性药物。倪潇儒对她妈妈说“补品并非适合每一个人,因补致病的事也很常见。药本无贵贱之分,对症了便是好药,否则便是冗物。这补药的前面虽是个补字,但后面却是个药字。对不需要的人来说,非但不补,甚至还有害处。英国有一句谚语“在一个人吃来是补品,在他人吃来是毒质。”补药并非人人皆宜,认为补药都是好的,那是误解。只要饮食有味,什么天飞地行,水生陆养,五谷杂粮都能吃得,这就说明身体好。饮食是测试的标杆,最能客观反映人的身体状况。人之需要的养分不在补药,而在饮食。病弱之时,补药服之不受,强壮之时又何须补药。这药的价格不菲,如放着不用就会失效变质,那又是一种浪费。”严文丽妈妈听他说得在理,因而就不再要这些东西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在医疗业务上,现在医院里恐怕已很少有人去嫉妒倪潇儒了。嫉妒这种灰色心理说起来也很怪的,嫉妒的最好温床是当你只比别人稍稍的拔尖一点,那些人的嫉妒心就会一下蹿出来作祟,要么打压排挤你,不然就贬损诽谤你。吃不到的葡萄当然要说它是酸的,目的无非是要让你和他们一样的庸懒无能,最好还不如他们。而当你优秀到出类拔萃时,那些人的嫉妒心就会不灭自亡,由原先那种酸葡萄心理变成现在那种自叹不如的自卑心理。灰色心态过浓的人,心态会转换却很难健康阳光。不过袁胖仍是那一贯的样子,有所收敛却无改变。自来了倪潇儒以后,她觉得自己成了多余的摆设,心里极为不平,也极为痛苦,那嫉妒之心反而更强了。因为一切折磨人心的痛苦之中,再也没有比嫉妒更难忍受、更能刺痛人心的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倪潇儒行事素来低调不张扬,但颇具理想主义色彩,做事追求完美。医院的环境也促使他更加谨慎,生怕出什么错缝儿。既然选择了这一行,又从爷爷和吴奶奶丈夫那里承接了那么多宝贵的行医古方,这是先辈们为我所构建的一个很好的事业平台。这是一种幸运,是一种机会,更是一种责任。从那时开始,自己就和祖辈先人定下了不渝之约,一定要将这些古方解读出来,让它们古为今用,重放光彩。为此,他心无旁骛,一字一句,逐味逐量,倾力研究。不过,他不愿周围的人把他看作是个只有智商没有情商,只重业务不重友情的人,就和念书那会一样,不管是男同学女同学,不管是勤奋刻苦的还是慵懒落后的,他和他们都有话题,都谈得拢。因此,他尽量把这事拿到家里或学校去做。他希望能和所有的同事和谐共事,没有高下之争,更没有利益之争,他试图和所有的同事都保持和睦关系,不管你是韩院长还是厨房的老婆婆,他都一样礼貌待之。如无